前不久,中国贸促会组织中国厂商赴南非举办商品交易会,随团的中国记者步入约翰内斯堡一家连锁店,发现中国海信彩电与松下、三星、飞利浦等国际名牌彩电同列一堂,这使见多识广的记者们眼前为之一亮。商店经理说:“海信电视质量稳定,售后服务周到,产品如有问题马上就能得到修理或调换,所以我对经营海信电视抱有信心。”五天的展期结束后,海信以1000多万美元的订货额,在所有展团中力拔头筹。
海信之所以在南非受到青睐决非偶然。海信集团副总裁于淑珉向记者介绍:1994年青岛电视机厂更名海信集团公司,作为一个在电视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电子企业,海信明确认识到:面对国内外电子行业愈演愈烈的竞争局面,企业要发展,不能只局限在国内市场,必须重视国际市场,于是确定了要把海信建成一个国际大公司的战略,不仅能在国内站稳脚跟,更能与外国大公司在国际市场上抗衡。
早在八十年代末,原青岛电视机厂生产的黑白电视机就已敲开了非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市场的大门。自1994年开始,海信生产的大屏幕彩电又向这些地区挺进,其中在南非的业绩更是海信的得意之笔。
南非作为南部非洲经济较发达而发展又不平衡的大国,有着多层次而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且自1990年,青岛电视机就已进入南非市场。海信经过分析后认为:到南非建厂当地生产,平均每台电视机可降低成本8—10美元,同时也可在服务上提供切实保障;更可通过南非这个桥头堡,向南部非洲11个关税同盟国辐射,以利于后续发展。1995年海信探讨在南非办厂,1996年即在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合资建立了海信控股的“海信———南非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达20万台;公司去年十月正式开工,产品已在南非上市。于淑珉介绍:预计1998年,这个公司可生产10万台电视,加上整机出口,海信全年在南非将实现销售15万台,并准备启动二期工程,建立配套工厂,以扩大生产。
海信确立的海外发展战略是“不求太大,稳步发展,辐射四周,以点带面”。目前,他们在南非一炮打响后,正在积极考虑在南美和东欧建厂的可能性。
海信认为:市场国际化要求产品必须适合国际需要,这就要提前进行技术储备和产品储备,为出口而及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消化时予以发展,开发出适合国外市场和质量安全认证的新产品。海信所属技术中心有一个市场研究所,专门针对国内外市场进行研究,以指导产品开发。目前,海信开发成功的内藏式卫星接收机系列,增加了C波段卫星电视广播接收功能,接收效果可与国外家用卫星接收机媲美;数字化的傻瓜智能化彩电和图文电视使复杂的电视操作更加简便,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多采的信息。
人才是企业之本,为适应开拓国际市场的需要,海信以自己的企业形象和优厚待遇,大力引进国际贸易、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对现有人才则进行提高、培训:他们委托山东大学每年为海信培养40多名综合管理人员;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办“海信电子技术研究生班”,培养高层次的科技开发人员;去年还有30多人去日本、新加坡接受技术、管理培训。雄厚的人才储备,为海信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建立国际化大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钱从何处来?海信又将眼睛投向海外,在国际上融资。以产品争取当地银行的支持,利用外国资金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已取得南非当地银行的支持。海信相信,其不同凡响的实力,将会赢得更多的海外资金。
市场国际化、技术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和资金国际化“四化”并举,使海信的国际化战略初结硕果:去年海信产品出口突破1800万美元,为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经济效益再度翻番作出了重要贡献。海信在企业发展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给民族工业如何发展以有益的启示。
这篇报道很值得人们思考。海信集团实行国际化战略,敢于加入世界经济竞争,把产品打到国外去,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为我国企业发展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市场竞争。目前一些企业在国内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有的甚至到了拼个你死我活的地步;有的地区和部门在产品已经积压的情况下,仍然搞重复建设,搞大而全,小而全。这样做的结果,既不利于企业自身,也不利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工业的成长。我们说海信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好,好就好在它积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在搞好国内经营的同时,眼光向外,注重市场调研,抓住机遇,努力开拓包括南非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从而为企业多元化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更为可贵的是,海信的举措显示了我国国有企业勇于与世界名牌一争高低、勇于使自己的产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实力和精神。
当然,开拓国际市场不能靠喊口号,而必须做扎扎实实的工作:要有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良好的信誉;要认真制定面向海外的产品、技术、人才、资金规划;要注意研究把握国外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随时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我们期待着能有更多的企业像海信集团那样,放眼全球,走向世界。